欢迎访问:OK网络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鹏城兴起匹克球热:方寸球场圈出都市社交新天地

阅读量:0 发布时间:2025-07-08 09:00:00

在快节奏的深圳都市丛林中,一项名为匹克球的运动正悄然兴起,成为连接不同年龄、职业人群的新纽带。这项运动以其低门槛、强社交、适中运动量的特点,迅速在退休长者、职场白领、全职妈妈及国际友人中流行开来,生动演绎着深圳独有的“运动社交新语”。

一项运动的“深圳式”生长:开放沃土育新苗

“深圳这座城市对新生事物的开放心态与年轻的人口结构,为匹克球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天然优势。”深圳兰斯博匹克球球馆主理人Lisa如是说。她身后的球馆,自今年1月18日开业以来,已成为深圳匹克球爱好者的聚集地。

▲匹克球。深圳晚报记者 林秀君摄

据了解,匹克球诞生于1965年的美国,近年风靡全球。它使用形似放大版乒乓球拍的球拍和带孔塑料球,在羽毛球场大小的场地上竞技,规则融合了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精髓。深圳市匹克球协会副秘书长钟志豪介绍,深圳是中国最早引进匹克球的城市之一,对这项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匹克球综合了网球和乒乓球的优点,场地需求小,运动强度适中,对膝盖保护好,且人群适应性极广。

同时,深圳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曹甍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点明,“当前全民健身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匹克球是兼具趣味性和适度强度的运动。特别是中老年群体,他们既有闲暇时间又具备消费能力,能有效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养成。”这也成为匹克球快速发展的促进因素。

▲在球馆随处可见不同年龄层群体组队打匹克球。深圳晚报记者 林秀君摄

“即使是零基础,十几分钟的基本指导就能上场对打。”Lisa解释道。这种低门槛特性,正是匹克球能打破圈层、实现“全民参与”的关键。深圳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黄昆仑指出匹克球入门快又带有社交属性的特点,让“接触过的人都会喜欢上它”,这使得不少有篮球、沙滩排球等运动基础的人也会转向匹克球。Lisa自身的经历便是明证,从全职妈妈到匹克球爱好者,她不仅重拾了自信,还带动了家庭成员的参与。她八岁的儿子从“手机控”变成了活力小将,放学后规律地打球、写作业、洗澡、睡觉,手机游戏时间大大减少。

从创意“快闪”到生态构建:探索可持续生长路径

深圳另一家匹克球俱乐部PICKLE HEAD的主理人林琰之,通过创意快闪活动迅速吸引了都市年轻玩家的关注。他们设计的“边喝精酿边打球”等新奇体验,让匹克球在深圳积累了首批忠实拥趸。然而,随着爱好者群体的壮大,快闪活动的“昙花一现”已无法满足深度需求。

▲球友携宠物参与团队赛,社群连接加强。受访者供图

“玩家需要一个能扎根的‘家’,一个持续提升和交流的固定场所。”林琰之敏锐地看到了瓶颈,于是将战略重心转向生态构建。他在侨城坊打造了标准户外匹克球场,并布局更完整的产业链条:自主研发装备、建立专业教练培训体系、打造自有赛事IP。近期与知名运动品牌的战略合作,将推动“打球体验-装备升级-技能精进-赛事参与”的商业闭环逐渐成型。

Lisa同样在构筑匹克球生态版图。兰斯博匹克球馆不仅提供专业场地,还研发自有品牌的功能性服装,设计针对不同水平玩家的专业球拍,并签约职业教练和选手,提升场馆的专业形象。在她看来,装备的专业细分与整体服务标准的提升,是优化运动体验、推动行业成熟的关键。

▲专业球馆在构筑匹克球生态版图,建立自有品牌系列产品。深圳晚报记者 林秀君摄

两位主理人一致认为,单一依赖场地租赁的运营模式难以为继。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依托于集“专业场地、系统培训、优质装备、品牌赛事、活跃社群”于一体的生态体系。然而,他们也共同面临着场地供给不足的现实问题。

钟志豪坦言,深圳专业的匹克球场地基数远远不够,难以满足需求。他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推广,同时重点发展20-40岁的年轻人群,通过与公司合作团建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并爱上匹克球。在场地方面,希望相关主管部门能牵头,在公园、社区等公共空间建设公益匹克球场。林琰之亦呼应道,希望深圳能借鉴外地经验,支持利用公共场地开展公益教学体验。

“匹克球虽融合多项运动特点,但有自身规则和特性。”针对场地问题,黄昆仑建议建立更多高标准的、专业化的匹克球场地。曹甍也认为匹克球则需要专门设施。“当前城市要推动匹克球的普及,首要还是加大公共空间的规划与投入。”他建议探索智慧多功能体育场地建设,以及充分利用楼顶平台等新空间形式,提升场地可达性和使用效率。

▲PICKLEHEAD 赛场四人球局。受访者供图。

方寸球场,都市社交新范式:连接在挥拍间发生

“这项运动的社交属性是刻在基因里的,天然强大。”Lisa深有体会。球馆定期举办的“女生下午茶”活动,邀请妈妈们在轻松氛围中体验匹克球,反响热烈。企业团队建设也是重要客源,中原地产、Nike等公司都曾选择在此组织员工活动。

“职场中同事间沟通可能仅限于工作,但一场匹克球双打赛下来,大家很自然地就打破了隔阂,迅速熟络起来。”Lisa告诉记者,这种基于共同兴趣、团队协作和即时互动的运动社交,被认为比传统的聚餐、KTV等方式更健康、更富活力。黄昆仑从体育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匹克球对深圳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它能有效“带动运动空白人群参与健身”,“吸引有运动习惯的人群”通过项目结交朋友、提升技术、扩大社交圈;同时“吸纳高水平运动者”参与竞赛。她总结道,匹克球“适合大众健身,同时随着球拍等器材的升级,以及越来越多青年选手加入,使其对抗也十分精彩”,其精髓在于“刚柔并济”,通过巧妙的配合,取得最后的胜利。

记者了解到,兰斯博匹克球馆的“转转赛”(Round Robin)是最具人气的保留节目。场地被划分为新手体验区、进阶挑战区和高阶竞技区,玩家根据表现实时流动,可向更高组别发起冲击。这种动态分级、鼓励晋升的阶梯式赛制设计,平衡了竞技趣味性与参与包容性,有效消解了新手的畏难情绪。

▲深圳匹克球俱乐部PICKLE HEAD打造“啤酒匹克球之夜”。受访者供图。

林琰之团队则引入了成熟的美国赛事IP,并融入本地特色,打造出氛围独特的“啤酒匹克球之夜”。现场有专业DJ打碟、精酿啤酒摊位,球员们可以边享受微醺边打球,自由欢快的氛围特别感染人。

“小而美”释放“大能量”:平衡生活的温柔力量

在日夜高速运转的“创新之都”深圳,匹克球如同一剂温和而有效的平衡液。它适中的运动强度让不同年龄、体能基础的人都能轻松参与;其强烈的社交属性,则在每一次配合、击掌、赛后交流中,编织起温暖的人际连接网。

在科技园工作的程序员张明,是匹克球的受益者之一。结束一天的工作后,他常感到肩颈僵硬、精神疲惫。接触匹克球后,周五下班后的球场成了他固定的“解压阀”。“不用像打篮球那样激烈对抗,又能跑动、专注战术配合,出一身汗,和球友聊几句,紧绷的神经就松下来了。”他形容,这方小球场是快节奏工作与个人生活之间的缓冲带。

▲六十岁的保洁员刘女士也是匹克球的爱好者。深圳晚报记者 林秀君摄

同样被这份“温柔力量”改变的,还有六十岁的保洁员刘女士。仅仅半个月前,初次握拍时她还带着“我不会”的忐忑。如今,她已成为球场的常客,接发球一气呵成,移动灵活。“以前从来没打过球,现在每天晚上下班后都要来打几局!”她笑容洋溢地说。

在兰斯博匹克球球馆,记者遇到了一位在深圳生活多年的英国球友熟练地用中英文夹杂表达着热爱:“我打匹克球三年了,第一次来这里,很棒!”Lisa说,这样的国际面孔很常见,“他们甚至把生日派对都搬到了球场。”不同国籍、背景、语言的人们,因共同的爱好相聚于此,在挥拍、欢笑与交流中,无形的文化隔阂悄然消融。

▲深圳年轻人在方寸球场间体验运动的纯粹快乐。深圳晚报记者 林秀君摄

从花甲之年的刘阿姨到都市白领张明,再到八岁的小学生,从本地居民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匹克球正释放出改善都市人生活质量的“大能量”。它提供了一种对抗快节奏压力、缓解人际疏离、找回生活平衡的温柔力量。

当下,深圳掀起匹克球匹克球热,契合了现代都市人对健康体魄、情感连接、适度挑战与生活乐趣的复合型需求。深晚记者采访到两位主理人所构建的,远不止于匹克球的商业生态系统,更深层的价值在于,他们为都市人探索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在方寸球场间,寻得身心的平衡,建立真挚的联结,体验运动的纯粹快乐。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匹克球场上明亮的灯光照亮了一张张汗涔涔却洋溢着笑容的脸庞。这里升腾的,不仅是一项新兴运动的热度,更是一座先锋城市在奋力前行中保留的生活从容与人间烟火气。匹克球,正为忙碌的都市人圈出一方挥洒热情、收获友谊、安放身心的自在天地。

深圳晚报记者 林秀君 实习生 梁学思

本文分类:实时讯息

本文标签:

浏览次数:0 次浏览

发布日期:2025-07-08 09:00:00

本文链接:https://www.okerxl.cn/news/4gA58alMWV.html

上一篇 > 第33届新民晚报夏令热线明天开线

下一篇 > 2025年7月上旬国防部例行新闻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