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高温天,这里有免费凉茶、糖水,累了可以歇歇脚、降降温,还有定期的义诊服务,很周到。”制衣工小曾说。
时值盛夏,广州市海珠区凤阳街推出康鹭“流动绿洲”民生微实事项目,为康鹭片区纺织工人、外卖小哥等群体提供凉茶、天灸、义诊、免费村巴等服务,获得一片好评。
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有序开展。在广州,一系列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落地落实,越来越多的“民生清单”正变成“幸福账单”。
民生实事绘就“幸福实景”
“平安隧道不平安。我们都称这里是‘科目五考场’。”居民李先生所说的“平安隧道”位于白云区景泰街,因道路狭窄,经过这里的很多车辆被刮得伤痕累累。当地社区将其纳入学习教育问题清单及民生微实事项目库后,平安隧道终于“平安”了。
广州作为超大型城市,实时在穗人口高峰超2800万人,面临人口众多、流动性大、社会结构复杂、诉求多样等诸多挑战。如何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事情,成为摆在城市治理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哪里是民生堵点痛点,哪里就是为群众服务的发力点。近年来,广州主动回应民生关切、坚决兑现为民承诺,以民生微实事工作为抓手,重点解决看着不起眼但带来可感可知的民生实事,把群众的烦心事,变成暖心事。
“小区电梯三天两头出故障,有邻居曾被困在里面。”对此,广州开展老旧小区电梯维修项目,让居民幸福感有效提升;
瞄准群众“带娃难”痛点,推进公建民营普惠托育园建设,让优质托育服务惠及更多家庭;
持续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进校园、进社区服务,组织创业能力提升培训,将岗位推荐、职业指导等送到群众“家门口”;
在全国首创新业态用工保障联盟,重点提供政策解读、纠纷调解、权益保障等服务,目前已覆盖新业态从业者85万人。
……
如今,类似这样的便民惠民项目,在广州各地随处可见。从服务“一老一小”,到关爱特殊群体;从打造家门口就业“零工市场”,到带动就业困难村民富足“钱袋子”;从加快改造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到提质升级新型小区居住品质,一幅幅民生愿景化为幸福实景。
将“点单权”交给老百姓
“搞不掂,去榕树里。”这句话在海珠区郭墩社区街坊们口中广为流传。遇到烦心事,大家都会想到去“榕树里议事厅”谈一谈,寻找解决办法。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乡村田野,广州党员干部坚持问需、问计于民,倾听民声、顺应民心,不断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
广州探索建立“民情联络队”制度,积极发动领导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专兼职网格员等力量,主动和群众“拉家常”,用真心聆听民声。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广州市强化领导包案责任制,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包案攻坚“钉子案”100多宗,示范带动区、镇(街)两级领导干部集中攻坚历史积案,一批沉积10年以上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化解,推动拆迁安置、邻避治理等问题由“一件案”向“一类事”转化。
花都区创新“10号工作室”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以每月“10号”为集中服务日,开展民情接待、走访调研;黄埔区亮出项目征集二维码、评价卡、工作成效对比图,共计收集群众需求、建议约13.7万条;天河区、增城区以“民意码上说、实事马上办”“百姓提案”等形式收集群众“金点子”……
截至目前,广州全市共征集年度民生微实事项目5.06万个,探索形成“民情联络队”“民微观察团”等系列民生服务特色做法。
变“问题清单”为“成效账单”
“现在一个号三天内都有效,省时又省钱,是实实在在的便民举措。”“一次挂号管三天”是广州近期推出的优化就医流程举措,不仅便利群众看病,还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问题查摆不是重点,整改落实才是关键。群众的问题清单,不能成为“纸面清单”。
广州把学习教育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结合起来,健全“群众有诉求、纪委快出手”机制,坚持“小切口、实举措、准发力”,将一个个“问题清单”变成“成效账单”。
“以前很矮,下雨就过不去。重建东坑桥,人人都欢迎,但进度一直不理想。”从化区城郊街道城康村村民陈泽修说。针对危桥重建进度慢等突出问题,该街道纪工委及时约谈,强化全过程、全链条监督,确保工程如期完工。
广州各级党组织还对近年来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信访反映等情况进行梳理排查,对查摆中发现的问题逐一提出指导意见,为抓好集中整治提供精准靶向。
民生实事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和评价权。“你们觉得这个民生项目是否办到了心坎上?”“这个项目是否按计划推进?”“项目实施过程是否扰民?”“项目成效如何,是否满意?”作风建设必须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检验标准。在广州,“四个是否”是一个个“民微观察团”最常问的问题。
广州各级党员干部坚持以“民心之尺”丈量问题整改进度,以“群众口碑”检验集中整治成效,着力推动作风顽疾“清仓见底”,让问题清单“落地有声”、成效账单“取信于民”。(记者 李雄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