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方“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截然不同,江苏无锡人有着“夏至馄饨冬至团”的独特食俗。藏在一碗馄饨里的“文化密码”,在无锡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彰显出独特的地方风情,成为展现中华饮食文化多元性与生命力的鲜活样本。
700年的技艺坚守
无锡民间的谚语“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道出了馄饨在夏至这一传统节气中的特殊地位。在无锡人的心目中,馄饨不仅是食物,更因形似满月而被赋予了团圆和睦的象征意义。无锡俗语“裹裹堆”(即包裹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包馄饨过程中家人齐聚、协作互动的温馨场景,将饮食行为升华为维系家族情感的重要仪式。同时,无锡民间还有“吃馄饨开智”的说法,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望,使这道美食成为文化传承与情感传递的载体。无锡当地还有句谚语:“夏至不吃馄饨,死了呒不坟墩”,将这一食俗提升至关乎生命归宿的高度。这种对馄饨的执着,在全国可谓独一无二。

关于无锡馄饨,最早的详细记载见于元末明初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此书中制作馄饨馅心的方法是将肉切成细丁子,加入米粒大小的笋丁,或用茭白丁、韭菜末、藤花末都可以。馄饨皮开始可以擀得厚一点、小一点,切成方块,然后撒上淀粉,再把皮擀薄。馄饨包好之后,要先将水烧得大滚,再下馄饨,以防黏连,不要盖锅盖。等馄饨浮出水面,便可以捞起食用。
这一馄饨制法与当今无锡手推馄饨的制法何其相似。同样的皮、馅心,尤其是肉臊子和笋米,或茭白、韭菜,以及煮制之法。这一食俗已在无锡延续了近700年。
从手工擀制的薄透的皮,到精心调配的丰富馅料,无锡馄饨始终坚持“以味为本”的制作理念。大馄饨主要讲究馅心,小馄饨则同时关注汤料。无论是传统的荠菜鲜肉馅馄饨,还是创新的江鲜馅馄饨,都体现了无锡人对食材本味的追求与对美食创新的探索。在工业化浪潮中,无锡馄饨依然保留着手工制作的温度,82岁的元老级中国注册烹饪大师胡法津仍在百年老店过福来馄饨店带徒传艺,彰显着可贵的匠人精神。
生活在太湖之滨的无锡人历来有吃馄饨的习俗。在无锡,家家都会做馄饨,人们平日经常以馄饨作为主食。特别是在夏至这天,馄饨成为食俗的代表,各点心店均供应生馄饨、馄饨馅心及馄饨皮,以应食俗。
包馄饨,在无锡被称作“裹馄饨”。无锡人对馄饨有一种不离不弃的执着,裹馄饨代表着一种充满温情的家庭仪式。买皮、斩肉、切菜、拌馅、裹馄饨、下馄饨、邻里分享端馄饨,每个环节都洋溢着欢乐。无锡人家裹馄饨,有鲜肉、开洋(即虾米)、荠菜、茭白、韭菜、药芹等馅心,随季节时令变化。
无锡童谣“阿大阿二挑野菜,阿三阿四裹馄饨”生动地记录了当地往昔的生活场景。即使物资匮乏,一碗野菜馄饨也能让全家感受到节日的喜悦。有道是:“馄饨如满月,团圆情更浓。每一口都是家的味。”
老字号的文化积淀
无锡的馄饨以小馄饨为主,所谓“小”,不是指薄皮透明的绉纱馄饨或湖北的打气馄饨,而是相对于大馄饨、中馄饨而言的小馄饨。
旧时,无锡当地多有小摊贩挑着骆驼担走街串巷叫卖小馄饨。无锡的小馄饨皮呈梯形,中间稍微放点馅心。小馄饨的皮滑爽,馅心鲜嫩,汤特别香,馄饨放进去容易入味。
无锡的鲜肉小馄饨因此而广受欢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山路工农点心店仅有五六张八仙桌,每天平均供应馄饨千余碗。遇上隔壁书院弄和平电影院放映《卖花姑娘》等电影,从早上8点到傍晚5点,要卖出2000多碗馄饨。无锡人勤俭节约,农民进城,馄饨是当饭吃的。当时,小馄饨卖1角2分钱一碗,经济实惠味道美。最便宜的是北塘叙畅馄饨店的绉纱小馄饨,俗称“塔塔馅”馄饨,仅售9分钱一碗,老无锡人估计还会有点印象。过福来与王兴记这两家百年老店,在无锡馄饨文化的发展传承中形成了无锡手推馄饨和三鲜馄饨两大流派,各领风骚。
同治三年(1864年),无锡妙市头人过金和将云林故里的手推技艺带入无锡,在三下塘(今新生路)斜桥下开设了福来手推馄饨店,人称“过福来”。其手推馄饨以纯手工制作闻名,拥有薄如蝉翼的馄饨皮、立而不散的独特造型,馄饨包得像只“元司锭”。汤碗中加入猪油、酱油、大蒜叶,配以鸡、猪骨吊成的高汤,熟馄饨入碗后,再撒上蛋皮丝、香干丝、紫菜,俗称“撒头”。过福来必用东亭公正店的干丝(当时无锡最好的干丝),坊间将其誉为品质保证的标志。手推馄饨既有清汤,又有红汤,还有拌馄饨。其中,拌馄饨鲜味更加浓郁。
1934年前后,过福来已誉满无锡,本地名人都曾来店品尝。上世纪著名评弹艺人姚兰梅、杨振雄、杨振言每次来无锡表演,早点都会吃一碗过福来馄饨加两只水铺蛋,这是老规矩。目前,无锡仍有数家馄饨店采用手推馄饨皮。
1913年,王兴记创始人王庭安向亲友借了两块银元,在无锡崇安寺租了半间门面,开了一家馄饨店。其他馄饨店多供应小馄饨,他却做家里常吃的大肉馄饨。
1924年,王兴记首先使用机制馄饨皮,改进鲜肉馅心和汤料,馄饨为各地食客所爱,名声传遍沪宁线及周边农村。
1965年,王兴记迁至中山路新大楼,更名“无锡馄饨店”,营业面积扩大了2倍多。与常州三鲜馄饨不同,王兴记售卖的无锡三鲜馄饨不用青草鱼,以猪肉、榨菜、开洋等食材巧妙搭配为馅,既降低了成本、减少了鱼腥味,又充分利用榨菜独特的咸鲜味和爽脆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风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市黄浦、虹口、杨浦、卢湾、南市等区、南京市以及河北省石家庄市都曾派厨师来无锡学习三鲜馄饨的制作方法。其中,上海南京路又一村点心店、城隍庙绿波廊和松月楼与王兴记结为兄弟店,三鲜馄饨热销沪上。
这些老字号不仅是美食的提供者,更是城市文化的传播者。它们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馄饨,传递着家乡的味道。
百余年间,无锡的馄饨江湖百舸争流。近20年来,无锡馄饨更是不断推陈出新,数以千计的馄饨新秀先后登场。江阴陶兴宝点心店的刀鱼馄饨和河豚馄饨以江鲜入馅,将地域特色与高端美食完美结合;李阿大师傅制作的银鱼馄饨是江苏省级非遗太湖船菜的招牌点心;夏家边大馄饨以硕大的个头展现农家风味;忆秦园小笼包等品牌已将无锡馄饨带到欧美城市,使这一传统美食成为传播我国江南文化的使者……
从团圆和睦的象征,到家族情感的寄托,再到百年技艺的传承,无锡馄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人们体会到无锡人的生活智慧。这或许就是美食最深的文化意义——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更唤醒了深藏在一方人血脉中的文化记忆,维系着人们对家乡的温情与对传统的敬意。
(都大明)